美丽的娄底中心城区柳勇摄
周俊曾忠林李敏
“娄底中心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几年这里还略显空洞和寂然,如今车辆如织、高楼林立、尽显繁华,多米高的地标建筑拔地而起!”11月23日,在娄底市吉星路,资深摄影师袁小锋不停按动快门,记录城市美景。
打开大美娄底的城市画册:绿茵缭绕映新城、青山连绵横东邑;八方通衢势如虹、林立高楼冲云霄;蓝天净水无边际、闲适舒心享安宁。美得醉人,堪称锦城。
从原涟源县下辖的娄底镇,到原涟源地区县级市娄底市所在地;从娄底行署所在地再到撤地设市的中心城区;从中心城区不足6平方公里,迈向60平方公里的现代都市。
依托城市建设,娄底正演绎着内陆城市开放崛起的传奇故事。
匠心筑城,打造锦绣山河
从一座山乡小镇起步,这座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尤为艰难。
娄星区退休干部毛屏甲回忆:上世纪,娄底城区人口非常少,只在老街沿涟水河有连片低矮的住宅,有些机关的办公场地还是租借的。当时,有媒体要来拍一个专题片,因人太少,只好动员机关和企业工作人员上街,把自行车和小汽车拉出来来回转悠。
起步晚、基础差、设施滞后。一系列难题,没有难倒娄底历届的执政者和城市建设者。
按照超前谋划、宜居宜业、四面通达的整体思路,娄底人民开启了筑城之路。年,娄底编制完成第一版市城市总体规划,至年先后历经4次修编。总体规划始终紧扣“南拓北延、东优西联、扩容提质”的发展主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配置资源空间、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迈进新时代,娄底全力推动城市双修,以乐坪街为中心,整个城市按照井字形方格排列,城内道路按照蛛网式形成环线,城市东延,城南扩张,中心城区扩能,主干道“白改黑”,小游园像珍珠似的遍布城区。娄怀、长韶娄、益娄衡等7条高速公路,沪昆高铁、娄邵铁路等在娄底交会,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快速崛起。
目前,娄底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先后编制完成了52项专项规划,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公园、车站等一大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道路总长度由建市之初的20余公里增加到余公里,交通方式覆盖高铁、普铁、公路、水运,初步形成了通达便捷、功能明确、有序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孙水、涟水等山水生态基底在城市发展中得到有力保护,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娄底已发展成为省域次中心和长株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建成区由6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人口由8万增加到53.8万,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精心勾勒,疏通血脉筋骨
10月10日上午,娄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荐国,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率领年产业项目建设观摩团,从娄底四大桥(秋浦大桥)上缓缓通过,标志着这一连接娄底中心城区与娄底经开区东部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正式建成通车。长期以来,束缚城市拓展的“肠梗阻”彻底疏通。
娄底中心城区路网规划以“方格网”为主,以湘中大道、吉星路、娄涟公路、高丰路组成城市内环线,基本形成了“五纵八横”的城市主干道框架。但因诸多因素制约,中心城区主要建成区内“断头路”最多时有28条。
彭国中是乐坪街道办事处廖家社区的居民,他在春檀路与贤童街交会处新建了6层高的楼房,本想让父母住得舒服些,曾因春檀路没有建好、周遭环境脏乱差而发愁。如今,贤童街、春檀路已全线拉通,他家的楼房成了“黄金码头”。
年,娄底全力实施“中心城区提质扩容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娄底打造成为规模适度、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山水相融、环境优美、众人向往的现代化城市。年-年中心城区提质扩容计划完成总投资.45亿元,其中用于完善建成区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建设方面的投资达92.亿元。
娄底成立“中心城区提质扩容三年行动指挥部”,把打通“断头路”,疏通“肠梗阻”,推进中心城区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已拉通吉星路、甘桂路、贤童街、春檀路、娄星南路等10余条“断头路”。大大畅通了城市交通,方便了市民生产生活。
作为城区环线的主要道路吉星路也曾经是“断头路”,行车秩序混乱,很多地方“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该道路拉通后,两旁的荒山成了财富的聚集地,吸引了一大批楼盘进驻,尤其娄底米的最高地标也选址于此,一些“烂尾楼”起死回生,成为“香饽饽”。道路的拉通,带来了人流物流和资金的汇聚,如今的吉星路已成为重要的城市干线和商业圈。
在早元街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紧作业,抢抓施工黄金期。娄底中铁城市路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良介绍:“年底能完成主体填方,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通车,除早元街外,还有8条‘断头路’正在抓紧建设。”
“断头路”的打通,疏通了城市血脉,舒活了城市筋骨,让湘中娄底更加朝气蓬勃。
细致着色,播洒城市暖阳
11月23日,暖阳普照。在娄底市棉纺厂家属区,退休职工邓海林邀上三五邻居到树林里散步,到凉亭下聊天。在整洁、优美的小区里,老人们任时光慢慢流逝,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慢生活。
一年前,邓海林所在的小区还是另一番景象,乱搭乱建、垃圾遍地、污水肆虐、治安堪忧,当地群众戏称为“贫民窟”。
由于原来设计标准低,再加上维护、养护不到位,配套缺失,道路损坏、秩序混乱、私搭乱建等问题明显,是老旧小区的通病。为彻底解决老旧住宅小区的问题,全面提升住宅品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年,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月塘生活小区、棉纺厂家属区等5个老旧小区纳入首批改造范围,主要从主体功能完善、基础实施配套、环境综合治理、党建文化塑造四个方面进行。
工作中,坚持“群众自愿、业主支持,实用为主、兼顾美观,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因地制宜、规划引导”的原则,做到严把“三关”:即材料质量关、施工质量关、工程进度关;做到“三公开”:即设计公开、内容公开、监督公开,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在改造硬件设施的同时,同步确定小区后续管理机制及居民议事规则,建立健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协调机制,形成了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经过改造,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邓海林笑着说:“贫民窟变身幸福家园,以前大家想着法子离开这里,现在不仅房价涨了0多,很多小年轻还专程跑来租房子。”
在直击痛点的同时,娄底全力推进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细致为城市着色。
城市更绿了——年以来,先后完成11处小游园的建设任务,新建绿地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截至去年,娄底建成区绿地率达35.38%,绿化覆盖率为40.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61平方米。
城市更净了——扎实推进市容环卫提质,日清扫面积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达75%。
城市更亮了——城区条路段、1万余基路灯、近3万盏灯泡,路灯亮灯率、设备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各式各样的灯饰将娄底城区点缀得绚丽多彩,成为一道靓丽的夜市景观。
城市更美了——定期花展、解决黑臭水体、棚户区改造、城市公园建设、治理乱搭乱建、“查防保”群防群治行动等,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活动,让娄底市民文明习惯逐步形成,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