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李丽文方福青
初冬时节,走进湘中娄底,映入眼帘的依旧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绿意。从城市到乡村,无边绿色诉说着生态建设的梦想;从山地到林田,一个个林业产业项目为群众增添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被冠以“江南煤海”“有色金属之乡”“钢铁之城”的娄底,依托绿色生态建设,修复受损矿山、加大植被覆盖、发展林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成为了娄底一张新的闪亮名片。
生态修复,厚植绿色根底
“前面那一片,是前几年栽的楸树,已经4米多高了。今年,通过联村建绿又复绿了多亩。”11月26日,在锡矿山区域,昔日因锑矿采掘冶炼留下的“伤疤”,已重新披上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锡矿山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高,选育适宜树种造林才能有效提高植树造林苗木成活率。当地林业部门与省林科院开展合作,通过分类施策开展植绿复绿。在土壤污染重度区核心区域的山地,以生态造林为主,种植大叶女贞、楸树、七里香等抗污防护树种,并在公路两旁种植近万平方米花草;在非核心区域,以栽种油茶、杉木等树种为主,实现矿山修复与经济收入并驾齐驱;在矿区红线范围内和废渣治理项目区,采用剑麻、杜鹃或铺设草皮为主,逐步恢复生态。
娄底整合省级生态廊道建设、长防林造林、面上造林等项目资金,以联村建绿为载体,组织市直60多家机关、企事业责任单位,人参与矿山复绿。
自年4月,打响锡矿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以来,娄底、冷水江两级党委政府以及林业等部门勠力同心,加大非矿山范围植绿复绿力度,有效改善了锡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百年矿山重披绿装,各种鸟类也不断回归。
登上涟源市花山岭,映入眼帘是一排排青翠挺拔的柏木和迎风生长的香樟。花山岭南北绵延10余公里,二广高速、长韶娄高速、龙琅高速和国道绕山而过。今春以来,通过在土壤瘠薄的石头缝中见缝插绿多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如果说矿山复绿是块难啃的“硬石头”,那裸露山地复绿同样是难啃的“硬骨头”。娄底地处湘中腹地、衡邵干旱走廊,境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沿线山地石漠化严重,裸露山地多。娄底市开展生态廊道建设暨裸露山地绿化攻坚,将长韶娄、娄怀高速沿线的1.88万亩难造林地作为生态廊道首选目标和任务,打响裸露山地造林绿化攻坚战。目前,已绿化裸露山地亩。今年5月,省级生态廊道建设座谈会在娄底涟源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娄底在生态廊道建设中的有益探索。
“要按标准来啊,这样树苗子才长得好!”在冷水江市毛易国有林场外资造林基地,场长李瑞颖一边干活,一边提醒着大家注意树穴的质量。为缓解造林资金瓶颈,经娄底市林业局争取,娄底第一个由欧洲投资银行贷款的森林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在冷水江市落地实施。目前,已完成项目面积.8公顷。
11月19日上午,《娄底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等创森服务事项在娄底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开标,标志着娄底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未来3至5年,娄底市将以创建全国森林城市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小区绿化园林化、道路绿化立体化、公园绿化彩色化、城区绿化森林化,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科学管护,筑牢生态屏障
初冬时节,天干物燥,正是防火的紧要期。新化县琅塘镇琅天村的生态护林员老刘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要把村里的大山周边转个遍才放心,提醒在山脚下劳作的村民不要烧山灰,免得引起森林火灾。
娄底市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年起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择优选聘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安排工资1万元。这一惠民举措,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共有人次获益,同时也加强了森林保护,可谓一举两得。
今年国庆前后,娄底持续晴热高温无雨,最高气温达37℃,省森防指连续多天对娄底发出森林火险橙色预警,已超过往年同期最高天数,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居高不下。
娄底把森林防火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最强措施,举全市之力,科学沉稳应对,开展了最大规模的宣传,落实了最严密的值班值守,组织了最密集的督查督办,进行了最有效的协调配合,对突发火情进行了最有效的处置,确保了全市森林生态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赢了森林防火攻坚保卫战,营造了平安、祥和的林区社会环境。
“终于可以重新开工了,偷偷摸摸生产的日子真不好过。”在办好使用林地许可手续后,采石场陈老板长舒了一口气。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娄底市林业部门联合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狠抓采石取土场整治,关闭退出采石场63家,报备边整改边生产企业家,办理使用林地许可42家,是目前全省合法开采企业最多的市州。同时,坚守林地红线,对林地严格实行分级管理、差别管理、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和林地变更行为,未查处到位的项目坚决不审批。
围绕生态保护,娄底大力推行“鲜花换鞭炮”文明绿色祭祀方式,创新“互联网+”森林防火宣传形式,并聘用生态护林员名,实现管护率%;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了“春雷”、“利剑”等专项行动,以铁腕手段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毁坏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率、成灾率均低于省控指标。
绿色发展,拓宽富民之路
“通过林业产业发展,黄精已成为新化脱贫攻坚的利器,给老百姓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11月26日,在新化县槎溪镇,黄精种植大户老张感慨地说。
近年来,娄底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万亩,总产值达到了47亿元,有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类林业龙头企业9家,从事林下经济农户数达13.33万户。新化县跻身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冷水江市被省里确认为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全市已创建16个省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19个省级林下专业示范社,其中有4个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新化黄精在种植繁育、加工和标准化建设等环节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新化县获得了“中国黄精之乡”称号。娄底林下经济发展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与森林景观利用四大类和林药、林菌、林花、林禽(畜)、林游等十大模式的发展格局。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和参与创建“森林旅游特色小镇”“森林旅游示范村”“森林人家”,脱贫致富能力显著提升,带动2.3万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娄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契合全省油茶、竹木加工、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四个千亿级林业产业发展,积极应对新常态下林业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呈现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双赢、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融合度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市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40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规模产值达到45亿元,产值过亿的企业共有4家。目前,全市林业总产值达亿元,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年的38:46:16优化到如今的34:37:29。
娄底市林业局局长刘海云介绍:“今后5年,我们将以康麓生物为示范,积极开发高科技林产品,提高林业经济科技含量;以海人科技和中南神箭为龙头,做大做强竹木加工产业;着力抓好以新化黄精为主的特色林下经济,打造娄底林下经济知名品牌;全力推进以大熊山、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的森林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