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相差几十倍 部分理财产品跑不过活期利率
在“理财焦虑”的心态下,不少市民希望拓宽投资渠道。新华社发
负利率背景下,市民担心财富“蒸发”,投资理财并不轻松。新华社发
在利息跑不过CPI的时代,百姓纷纷把手头的资金投入不同的理财渠道,期望保值增值。但一些商业银行为市民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却往往演变成吞噬财富的陷阱。不少人炒股亏、买基金亏、买白银亏、买理财产品也亏,如今,市民理财更是步步惊心。
签合同前须看风险提示
去年3月份,中山某商业银行新上线一款保本理财产品,该产品与国际市场小麦、大豆、原油等大宗商品挂钩,最高收益率高达15.999%。3月初,范女士与自己母亲李女士等一家人在该商业行业办理业务时,被该行的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兜售,并许诺称该理财产品是“保本”产品,收益率达15.999%。
得知收益率近16%,范女士为之动容,并说服自己的母亲,每人投10万元购买该理财产品,并在该产品风险说明书上签下了名字。范女士没注意到的是,合同上有一行小字写明收益率为0.4%—15.999%,15.999%只是收益的上限。
2011年12月22日,该理财产品到期后,范女士去银行办理业务,这时,她才知道,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是先前许诺的15.999%,而是缩水为0.4%,扣除所得税后,10万元获利仅300多元。比0.5%的银行活期利率还要低0.1%,这让范女士无法接受,她坚持该银行按照之前许诺的15.999%计算收益,但是遭到银行的拒绝。
“我也不大明白具体怎么操作,但他们的客户经理说得可好了,一直强调15.999%,还说投资的都是什么‘价值洼地’,稳赚不亏,并没有提醒说收益率下线为0.4%。”正当她去投诉那位忽悠她的客户经理时,客户经理拿出来的委托协议书让她哑口无言,上面明明白白地附着风险提示。原来,其先前所签的产品风险说明书,写明了该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为“0.4%—15.999%”。
“谁会认真细读全部的产品风险说明书啊,而且字体还那么小,本身就是不想让人看明白啊。”范女士自叹上了该银行的当。
新规下“短打”收益下滑
了解到,市内不少银行仍推出了不少短期理财产品。据统计,春节节后第一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超六成产品期限不足3个月。而一周内,共有26家银行发行了286款理财产品,其中,3个月以下的人民币稳健型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5%。
另一方面,酝酿已久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从今年1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根据《办法》,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
业内人士指出,和去年动辄达到7%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相比,今年春节过后,短期理财产品虽然仍是市场主力,但预期收益率明显呈现下滑趋势,投资起始金额等投资门槛却随之增高。
以招商银行在2月6日—7日发行的35天理财产品为例,预期最高年收益率不到5%,但投资起始金额却上升至10万元。而光大银行于2月6日开始发售的3天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收益率虽然只有3.6%,投资起始金额却高达50万元。
[1][2]下一页另外,针对短期理财产品的缺憾,因申购及赎回时间产生的投资损益,一些银行也根据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长期推出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的“日积月累日计划”理财产品便属于这个范畴,具有无固定期限和随时可申购及赎回的特性,但预期年化收益率只有2.1%。
需警惕理财“陷阱”
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利率跑不过CPI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在范女士看来,“银行”曾经是一个给人安全感的名词,但如今,把钱投进银行却是个赔本的买卖。如今,在中山,类似范女士这样因理财产品的收益问题与银行产生纠纷也日益增多。
银监会曾指出,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绕过监管的吸存手段,市场竞争混乱,存在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中山两年前都一直被外资银行所“遗忘”,但今天,东亚、恒生以及民生、光大、平安等商业银行纷纷抢滩登陆中山。而这些银行也不例外,通过理财产品来吸储,缓解存贷比监管压力,一些商业银行更是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
对此,一位国有银行工作人员称,现在不少银行和券商的客户经理在推销理财产品时,都会口头声称保本、保证收益,一些广告也把预期收益率的数值做得很突出,但有关风险提示却被放在了很不显眼的地方,让客户误以为预期收益就是券商或者银行保证的实际收益。
而追根究底,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理财产品购买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落入“陷阱”。一方是理财产品的开发者,他们了解产品的特性、未来收益和潜在风险,另一方是多数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社会大众,对理财产品知之甚少,他们对于理财产品的模糊概念是“理财产品起码能保本”。
为此,该工作人员提醒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楚合同,避免落入这一被银行蒙蔽的“甜蜜陷阱”。
■相关
理财产品龙年抢“压岁钱”
南方讯 (/覃素玲)龙年伊始,不少上班族不仅收起了春节里的“玩心”,也改变了假期里懒散的理财心态,开始关注新年的理财方式。另一方面,瞄准了市民还未赶得及消化的“压岁钱”,多款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各大银行抢夺“压岁钱”的筹码,期望拔得龙年理财“头筹”。
另外,从今年元旦开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逐步回归理性,利用理财产品高息揽储的现象被遏制。有意思的是,长假过后各大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不仅多,而且还以短期理财产品为主。据统计,在龙年第一周各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短期理财产品占比超过60%。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受新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比年前有所下滑。
“本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达4.80%,投资起始金额为10万元,产品计划资金由**银行投资于我国银行间市场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元宵节前夕,市民钟先生就收到了一条来自某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推荐短信。
在走访中发现,春节长假过后,市内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推出了不同的理财产品。以建设银行为例,在2月3日至2月7日期间,该行推出了投资期限为180天的“乾元-共享型”2012年第28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3%,投资门槛为10万元。而招商银行在本周一至周二发售的岁月流金379号理财计划,委托管理期限为35天,投资门槛也是10万元,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则为4.80%。
“每年春节后理财产品扎堆很正常,这是考虑到不少市民年后手中都有不少闲置资金,比如未使用的年终奖和孩子的压岁钱。”银行理财师表示,每年的农历年后都是银行理财产品频繁推出的时期,年化收益率与同年其他时期相比略高,产品又以短期为主。理财师也建议,市民年初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除了配置手中的“压岁钱”,也要对全年的资金流向和理财周期做一个总体规划,当年内投资理财预期尚未明朗时,年初尽量以稳健型理财方式为主。
前一页[1][2]